
內容詳情
禁養令頻頻落地, 兩種聲音爭鋒相對,小散戶該何去何從?
2016年開始,國家對于養殖行業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主要體現在環保方面。豬場“拆遷令”在一些省份鬧的沸沸揚揚,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這四個省份施行的最早,曾經有小散養豬戶企圖用極端的方式來阻止豬場拆遷,可以說是螳臂當車。相反,國家對于規模養殖企業的扶持力度卻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的小散養豬戶該何去何從?
相關專家有兩種不同的聲音:第一種就是讓小散盡快結束自己的養豬“事業”,不要當前激烈的競爭,因為他們不再適應當前的形勢發展;另一種說法認為,在短時間內還應該保留小散,一方面是他們對于養豬業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另一方面中國養豬業的發展還沒有到只保留規模企業的程度。
無論如何,國家的目的很明確:扶持規模企業發展,提高行業標準和要求,特別是環保方面的監管。所以,不想放棄的散養戶們要注意了:一定要跟著政策走,否則只能被淘汰!養豬人究竟要怎么做才不被淘汰呢?
不斷學習,武裝豬場的“硬件”和“軟件”
散養戶在這個時間,一定要根據國家的政策和規章制度要求,升級改造自己的豬場。“硬件”方面,首先要選擇地理位置合適的地方來養豬,其次要讓豬場的設備跟得上時代,特別是排污設備。自己也要不斷學習養殖知識,靠頭腦讓豬場的利潤率更高。
成為合作養殖戶
很多年前,一部分的大型養殖公司已經開始了“公司+農戶”的模式,相當于承包制。這些公司提供豬苗、飼料、獸藥,甚至場地也有公司提供,我們需要干的就是簡單飼養管理工作。這樣一來,養殖戶的風險大大降低,以前“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的說法不會再有,收益有了保障,也不用擔心環保壓力。事實證明,這樣的方式還是很適合中國國情的,所以這很可能是將來一個大趨勢。
生態養殖
生態養殖目前發展的不多,但也有成功的典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種養結合模式”。養豬過程中的糞便、尿液是很不錯的有機肥,用到自己牧場的田里,種出來的苜蓿、玉米、小麥都可以來做豬飼料。如此循環,不用擔心排污問題,也節省了化肥、豬飼料成本,是個不錯的路子。
特色養殖
“特色養殖”要求產品必須稀缺、品質高。養豬戶可以建立小型豬場,規模可以不用太大,但是豬的品種或者飼養方式上要有創新,比如家養野豬、黑豬、散養豬等。這樣的豬肉產品可以走市場高端路線,以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必須要有這樣的產品來滿足市場要求。這樣一來,場地規模不用太大的,投資、環保壓力也小,錢也不少賺。如果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很容易到供不應求的程度。
下一頁
關鍵字: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