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詳情
亞特蘭大家禽論壇:飼料原料和添加劑的新見解
肉雞生長受DDGS添加水平的影響高于DDGS油含量的影響
奧本大學的一個試驗數據表明增加日糧中DDGS的比例比提高DDGS油含量對33日齡肉雞的生產性能和加工產量有更明顯的效果。W.A. Dozier解釋所測試日糧包括低、中或高含油DDGS,添加比例分別為低和高比例。三種來源的DDGS乙醚提取物含量分比為6.1、8.8和11.6(干物質基礎)。
日糧含有玉米、豆粕、動物蛋白和三種DDGS來源之一?在育雛料(1-14日齡)、生長料(15-25日齡)和育肥料(26-33日齡)中添加比例分別為5%、7%或9%(低添加比例)或8%、10%和12%(高添加比例)。在試驗之前在奧本實驗室測定這三種來源的DDGS的表觀代謝能和可消化氨基酸。
在此研究中不同來源的DDGS沒有改變體增重或飼料轉化率。但是,在1-25日齡以及1-33日齡時飼喂低比例DDGS日糧的肉雞比高比例DDGS組長的更快更有效。研究人員強調飼料轉化率、胴體產量、總胸肌產量、翅膀產量以及腹脂百分比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飼喂高能低添加比例DDGS的雞在這些參數上的結果要優于其他日糧處理組。
飼料調整有助于肉雞應對熱應激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Satid Auttawong報告了他的研究,試驗評估了玉米粒度大小結合限制采食或自由采食對49日齡肉雞生長性能影響的結果。
在此試驗中飼喂粗玉米和限制飼喂顯著改善了調整的飼料轉化率。調整的飼料轉化率是考慮了死亡率存在差異,在炎熱氣候下肉雞死亡率下降的機制可能源自較低的體溫,研究人員評價。
在育雛料、生長料和育肥料中給雄性仔雞飼喂細粉碎玉米(錘式粉碎機粉碎成262微米,2.4mm篩)或粗粉碎玉米(輥式粉碎機粉碎至1082微米)或者兩種原料按比例混合。
飼喂粗粉碎玉米的雞采食量較低但是在49日齡體重、死亡率或泄殖腔溫度上各處理之間沒有差異,所以該處理飼料轉化率最佳。
研究后備母雞的最佳石粉粒度大小
林肯內布拉斯加大學的Pamela Eusebio-Balcazar報告了他的一項研究,試驗評估了給兩種不同品種蛋雞飼喂的石粉粒度大小的攜帶效應,其中蛋雞采用大籠飼養或層架式籠養。
在后備母雞日糧中粗細兩種粒度混合對蛋殼比重和產蛋期間的龍骨完整性有積極影響。
給7-17周齡的后備母雞飼喂含細粉碎或粗細顆粒混合的石粉(Unical S=0.431mm vs FreFlo=0.879mm; ILC Resources, Des Moines, Iowa)。
兩個品種分別為羅曼褐(B)和Bovan 白(W)。在同樣的環境控制雞舍,后備母雞采用大籠飼養或層架式雞籠飼養。大籠飼養的母雞地板鋪有墊料直至6周齡,而層架式籠養的雞在層架式育雛舍呆到10周齡。
混合石粉組增加了41周齡W母雞的蛋殼比重,降低了54周齡W母雞龍骨骨折的發生率。沒有影響體重、礦物質密度或產蛋量。
研究人員觀察了兩個品種在體重、產蛋量、蛋大小以及骨骼參數上的差異以及品種和舍養系統之間的相關性。
在有些時間點大籠飼養的雞比層架式籠養的雞產的蛋重但產蛋量低,蛋殼強度好,蛋殼比重高。而且龍骨脆弱的發病率也較高。
霉菌毒素對肉雞健康和生長性能的影響
全世界有400多種不同的霉菌毒素,根據奧地利百奧明股份的Karin Naehrer所說。它包括A型(例如,T-2毒素和蛇形菌素)和B型(如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和雪腐鐮刀菌烯醇)?,F在谷物中單端孢霉烯族毒素污染最重要的來源是赤霉病,這主要是由B型單端孢孢菌毒素生產菌引起的。
由于它廣泛分布于全世界的谷物中,因此是動物飼料中常見的污染物,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是單端孢霉素組中最重要的一個霉菌毒素。
Naehrer博士報道了一個試驗,該試驗評估了在肉雞日糧中添加霉菌毒素滅活產品(Mycofix? Select; MSE)降低DON的不利效果。
肉雞日糧污染DON會影響肉雞生長,破壞血淋巴細胞的DNA和誘導空場組織的脂質過氧化和氧化應激。它還導致免疫功能受損方面的變化。
添加MSE到DON污染的日糧中會抵消這些不利影響。
Naehrer博士說,為了抵消霉菌毒素的影響,使用一種長期有效的霉菌毒素風險管理方法對于降低動物飼料中霉菌毒素損失很關鍵。
用三個試驗來評估甲酸和丙酸對環境和潛在的病原體鼠傷寒沙門氏菌盲腸修復的效果,佐治亞大學的Kim Wilson報道。
在其中的兩個試驗中,當雞接種沙門氏菌一周--飼料和飲水中添加甲酸一組沙門氏菌修復率較低。在6周的生長階段飼喂0.5%丙酸組在結束時盲腸、墊料或胸部皮膚上沒有檢出沙門氏菌。
還有一個試驗--第一個試驗--各處理之間沒有差異,研究人員歸因于挑戰欄中高接觸沙門氏菌種子三周以及其他欄中低接觸所致。
在第二個試驗中,將雞分為四個處理,飼料或飲水中添加甲酸,或飼料飲水中均添加甲酸,還有一個沒有添加甲酸的負對照組。盲腸沙門氏菌數最低的是飼料和飲水中均添加甲酸的處理。
第三個試驗包括丙酸處理,在最后兩周的育肥階段在飼料中添加0.4%或0.6%的甲酸,并將之與整個6周飼養過程中均在飼料中添加0.5%或1%的丙酸或者在最后兩周的育肥階段添加0.5%或1%的丙酸進行比較。
在試驗結束時,整個6周階段添加低水平丙酸組所有欄內均沒有沙門氏菌陽性盲腸或墊料。在5、6周齡接受酸的處理組至少有一個沙門氏菌陽性盲腸。只有陰性對照組在浸燙脫毛后有沙門氏菌陽性胸部皮膚(20%)。
飼料中添加抗生素降低了肉雞生產的環境影響
佐治亞大學的Cody Brown報告的一項研究旨在比較抗生素(維吉尼亞霉素;20ppm)和/或多酶產品(Rovabio;0.05%)對肉雞生產的環境影響,試驗采用典型的商業日糧,低能(- 110kcal/kg),含有小麥、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和家禽副產品粕。
盡管是低能配方,各組的雞都比標準品種增長快。最終體重(35日齡)最好的組是抗生素組,酶對生長性能沒有顯著影響。
計算飼喂抗生素節省的玉米和豆粕量,作者做了一個保守的假設,飼料添加劑如維吉尼霉素能夠改善體重1%,飼料轉化率2%和胴體產量0.5%。
他們計算,對于一個每周綜合加工能力為120萬雞的加工廠等于每年節省410英畝的玉米和724英畝的大豆。而整個美國雞群每年節省的量等于55000英畝的玉米和98000英畝的豆粕,他們估計。
在含低植酸豆粕的肉雞日糧中添加植酸酶
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Basheer Nusairat報告了一個試驗研究了添加植酸酶到低植酸和正常植酸豆粕日糧中對肉雞生長性能、磷消化率、骨灰分和骨強度的影響。
在含低植酸豆粕的日糧中添加植酸酶對活雞生長性能、骨骼強度和骨灰分百分比有不利影響。研究人員認為產生這個效果可能是源于與磷消化率增加有關的日糧不平衡。
在以往的試驗中,植酸酶改善了飼喂含正常水平植酸豆粕的雞的生長性能和磷消化率。
在本試驗中,在9日齡之前給雄性肉雞飼喂的是常規玉米豆粕日糧,沒有添加植酸酶。
在10-35日齡,給雞飼喂含低或正常植酸酶的豆粕,添加或不添加植酸酶。
在23-35日齡,當在低植酸豆粕中添加植酸酶降低了采食量,以及35周齡的體重。
植酸酶改善了磷的消化率,降低了兩種大豆類型的雞的骨骼強度以及降低了低植酸大豆基礎日糧處理的骨灰分。
微藻飼料添加劑對肉雞健康的影響
長鏈n-3脂肪酸,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對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根據肯塔基大學營養研究聯盟的Lizza Macalintal在她介紹日糧添加微藻對肉仔雞生長性能、免疫和脂肪酸模式影響的研究時說。T/p>
以往的研究表明,DHA為細胞膜的脂質雙分子層提供了獨特的性質,而且在細胞膜可塑性、流動性和滲透性上發揮了作用,她說。這些特性在各種細胞和多細胞功能包括炎癥和免疫力上起著直接的作用。微藻含有大量的n- 3脂肪酸,特別是DHA。
從他們的結果來看,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日糧補充添加SP-1增加了脂肪組織中n-3脂肪酸的沉積而且增強了免疫反應。
給雞分別飼喂含0、0.5、1.0或2.0% Schizochytrium sp (SP-1,奧特奇公司)的玉米豆粕日糧,試驗時間為28天。
添加SP-1不影響21日齡的雞的采食量、體增重或飼料轉化率。但是,隨著SP-1添加量的增加,DHA、二十碳五烯酸和總的n-3脂肪酸含量線性增加。
與其他處理相比,在首次注射羊紅血細胞后飼喂含SP-1日糧的雞高IgM滴度持續了14天,在改組第二次注射后IgG滴度較高持續了7天。
參考文獻:
Auttawong S. et al. The effects of corn particle size and time-limited feeding on broiler live performance during hot weather rearing.
Brown C. et al.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roiler production as influenced by virginiamycin and a feed enzyme.
Dozier W.A. III and J. B. Hess. Growth and meat yield responses of Hubbard × Cobb 500 male broilers fed diets formulated with distiller’s dried grains with solubles varying in ether extract content and inclusion rate from 1 to 33 days of age.
Eusebio-Balcazar P. et al. Effects of limestone particle size in pullet diets on hen performance,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keel bone deformities in aviaries or conventional cages.
Macalintal L.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microalgae on growth performance, immunity and fatty acid profile of broiler chicks.
Nusairat B. et al. Effect of adding phytase to low phytate and normal phytate SBM diets on male broiler live performance, phosphorus digestibility, bone ash, and bone strength.
Naehrer K. et al. Effects of deoxynivalenol on selected parameters of health performance in broiler chickens and the efficacy of a mycotoxin-counteracting feed additive.
Wilson K. et al. Evaluation of formic acid and propionic acid feed additives on environmental and caecal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n broilers.
所有論文都來自2014年美國喬治亞亞特蘭大國際家禽科學論壇一書中。
上一頁
關鍵字: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