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詳情
什么是育肥羊黃膘病?
育肥的肉羊有時出現少量脂肪和肌肉黃染(俗稱黃羊),給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黃脂病是以脂肪組織呈現黃色為特征的一種色素沉積性疾病,俗稱“黃膘”,又稱為黃脂肪病或營養性脂膜炎。在屠宰后皮下脂肪變黃的肉,若因飼料引起的稱為“黃膘肉”,因疾病引起的稱為“黃疸肉”。
臨床癥狀:
病羊在育肥70天左右開始出現臨床癥狀,表現為被毛蓬松缺乏光澤,不愛活動,乏力,發呆,不吃草料,頭抵住水槽呆立,反芻減少,糞便黏稠或腹瀉。體溫升高39.5℃,脈搏為100~120次/分鐘,呼吸加快40~60次/分鐘。
口腔、眼黏膜,肛門、陰門、腹下皮膚發黃,陰道黏膜蒼白。部分病羊后肢麻痹,站立不穩,共濟失調,治療無效,最后昏迷而死。
多數病羊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當屠宰時發現血液黏稠、發黑,凝固不良;體脂呈檸檬黃色,骨胳肌和心肌呈灰白變脆,松軟不堅實,個別有異常腥味;肝呈黃褐色,肝臟輕度腫大,質脆;腎臟發黑,質軟易碎,切面多汁,皮質部呈紫黑色,髓質呈黃色;淋巴結水腫,有出血點,胃腸黏膜充血.膽囊腫大,膽汁濃縮;肺臟呈土黃色;膀胱內尿液呈黑紫色或黃色,腹水呈黃色。
參考文獻
1. 趙恩全. 育肥羊黃脂病防治與探討. 山東畜牧獸醫. 2015, 36(4):28-29.
2. 吳學榮等. 育肥肉羊黃脂病研究進展. 農業科學研究. 2012, 33(3):94-96.
關鍵字:
相關信息